《你是大秦太子,你早说啊!》小说介绍
主角叫姜凡扶苏的小说是《你是大秦太子,你早说啊!》,本小说的作者是姜凡倾心创作的一本穿越重生类小说,文中的爱情故事凄美而纯洁,文笔极佳,实力推荐。小说精彩段落试读:公元前212年,咸阳,天牢。古时的大狱昏暗且阴森,周边墙体由粗糙的石头和泥土构成,牢房里并没有什么窗户,唯一的光源是仅仅就是门口的微弱灯光。牢房的内部空气潮湿,气味难闻,地面上满是灰尘和污垢。牢房里只有一张破旧的木床和一只马桶,墙角中有一堆褪色的稻草和几块破烂的布片,在阴暗的环境下显得格外恐怖。牢房......
《你是大秦太子,你早说啊!》小说试读
外室,嬴政闻言,却摇了摇头,心中暗道这个术士狗屁不通,只知道胡言乱语。
要知道秦国之所以变强,其根源就在于商鞅变法!
战国初期,秦国的井田制瓦解、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等等一系列举措全都晚于其余六国,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,为了增强秦国实力,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,秦孝公请来商鞅,为秦国变法图强。
商君通过一诺千金的举措,加深了秦人对他废井田、重农桑、奖军功、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,实行连坐之法,将老秦人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,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,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,后期发展成为战国最富强的集权国家,也为嬴政统一六国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。
如果说一开始的嬴政还觉得这术士说的有些水平,可现在就是打心眼里觉得他就是满嘴跑火车,搁这瞎咧咧了。
赵高见嬴政脸色不对,登时便顺着始皇帝的脸色说道:“这方士废话连篇,根本不可信,秦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商君变法,他竟然敢口出狂言说商君变法有问题。”
“陛下,奴婢请求治他的罪,车裂、五马分尸、凌迟!”
嬴政摇了摇手指,示意赵高小点声,“让朕听完,死也得让他死个明白。”
赵高急道:“陛下,万万不可啊,扶苏公子还在里面,若是让他.....”
“让你闭嘴没听见么?朕幼年登临大宝,什么人没见过,什么话没听过,扶苏是朕的儿子,自然也该有这等分辨是非的能力,如果他没有,朕会让他有的!”嬴政心一横,声音冷冽。
其中蕴含的杀意让赵高浑身一颤!
这千古一帝若是发起狠来,天子之怒,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,自然不是一个小小的赵高可以承受的住的!
..........
果然如嬴政想的一样,扶苏也是一脸的难以置信,“先生,这怎么可能呢,谁都知道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,靠的就是商君变法强国!”
“而且刚才先生也说,老秦人是要感谢始皇帝的,靠的就是商君制定的军功制度,现在不是自相矛盾了么?”
“不不不,并没有自相矛盾,”姜凡轻轻一笑,“老秦人要感谢商鞅没错,但另一方面,军功制度也害了老秦人啊。”
“先生,此话怎么讲?”
“我且问你,眼下朝堂之上,受始皇帝重用的文武百官,有几人是秦人?”
“上将军蒙恬,上卿蒙毅,通武侯王贲,老将军王翦.......”扶苏突然语塞。
他突然发现,受到重用的似乎只有这些人了,而且他们好像还都是武将。
“发现问题了?”姜凡哈哈一笑,“你看,丞相李斯楚国人,兵家之主被赐封国尉的尉缭是魏国人,上卿姚贾也是魏国人。”
“不说这些,往前叨一叨,秦孝公时,变法的商君,卫国人;秦惠文王时,张仪公孙衍,魏国人;秦昭襄王时,范睢,也是魏人。”
“emmm,这么看来,你们秦国人还真挺喜欢用魏人的嘛,魏国国君要被气死了!”
“公子,想明白了么?”
扶苏似有所悟:“先生的意思是,商鞅变法禁锢了我秦国的人才发展?”
“不然呢,秦人若想往上爬只有军功一路,要么从军,要么种地,根本没有一个读书人!”
“公子,不能读书,百姓可是要变笨的!”
“不过呢,变笨则更有利于统治,商鞅的驭民五术,愚民、弱民、疲民、辱民、贫民,不知道公子读过么?”
“啧啧啧,商君还真是大才啊,早就把国与民看的再透彻不过了,统一思想,让百姓变得愚笨,国强民弱,治国之道,务在弱民,为民寻事,疲于奔命,使民无瑕顾及他事。”
“连坐之法让民无自尊无自信,又唆使民众相互检举揭发,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,除了生活必须,剥夺余银余财,致使民众人穷志短。”
“若还有驭民五术不灵者,必杀之!”
“公子,恐怖啊!秦国强大不假,但却是建立在百姓惶惶不可终日的代价之上,民心没了啊,没了民心,大秦一旦式微,必将群起而攻之!”
“当年武王伐纣之日,还要向昭昭苍天说一句代天伐纣,他喊给谁听的?是纣王么?当然是百姓啊!只有抓住民心,方能抓住未来!”
“我且问你,如果有一天秦朝亡了,那秦朝治下的百姓会以秦人自居么?直至千秋万代依旧以自己是秦人而自豪,会么?”
“所以说,千世万世不在君,而是在民心啊。”
扶苏被说的一身冷汗,“敢问先生,有何良策?”
姜凡笑了笑,“当然商鞅变法对当时的秦国显然是最好的,不过时代变了,法呢,自然也要变,社会是在进步的,一套法律怎么可能管理几百年?法也是会过时的。”
“所以说呢,眼下的大秦还是要变法的,不过如果真的变法必然是会死人的,会死很多人,其中会有你,也会有我,谁也说不了。”
扶苏眼神定了定,“谢先生教诲。”